抄vs不抄

作为一个理想主义的设计师,一度特别看不上有“借鉴”痕迹的设计,以至在最初自己做设计的时候完全无视“竞品”存在。有几次看到别人改了改国外一些获奖作品的设计轻松的拿了国内大奖,心里颇为不爽,想着老子可是从0开始想的,各种不服,保持在原创设计上愤青式的小坚持。这样一直持续到工作的前两年。再之后项目经历越来越多,对抄与不抄的感受也变化了很多。

首先从结果看——大多数坚持彻头彻尾原创的公司或产品(在中国)都死掉了,以往的经验也现实的说明了这一点:工作或服务过的那些坚持着创新的部门,诺基亚研究院,腾讯研究院都没能挺过来,不复存在了。公司必须追求商业成功,在这个要求面前坚持理想的创新者显得很弱小,没有核心技术,没有快速转化创新的能力,没有上层的坚持,生存本身就是问题。

背后的原因很复杂,我就在想在熟悉的几个方面,抄与不抄的关系,以及平衡如何把握。

交互设计的角度,我的想法是拿不准的部分,通用的部分有必要抄。第一拿不准的地方,比如两个功能优先级感觉差不多,哪个放上哪个放下?这个时候你要敬畏那些做了类似工作的大公司的产品,因为他们很可能已经通过灰度发布,数据决策等方法迭代着解决了这个问题,不借鉴就会走弯路。 第二,交互设计通过理性的方式解决没有错,比如符合认知模型,迎合用户心理诉求等等,但用户习惯同样重要,这意味着如果用户习惯于之前的交互范式,你用一个好了一点点的方案但需要改变用户之前的习惯依然非常困难,这时抄可能是一个稳妥的策略。

视觉设计角度,我想不是抄不抄的问题,而是必须抄的问题。这里抄的不是具体设计,而是说必须遵从大的趋势,顺势而为。我觉得视觉没有标准,所谓美的趋势正如”鱼群的方向”, 一两只领头的鱼决定了鱼群的方向,也就是当下的”美”,你可以觉得它不美,但大众的意识及舆论会逐步让你认同,正如iphone每次推陈出新,都有一段时间我觉得不美,但随着大家纷纷效仿,舆论纷纷倒向它,它就越接近美的标准,这样领头的鱼有现实扭曲力。也就是说,如果你偏离了鱼群,即使方向可能在某种情形下更正确,但一眼会被另眼对待,当成异类。

另外每条鱼也就是每个参与者都会对这个方向产生影响,同时也有机会成为领头的鱼,像Metro带来的平面风格就渐成主流,但前提是你要有足够的影响力。考虑到我们所在的位置,绝大多数情况下,顺势而为是必要的。

产品角度看,把国外成功的产品概念照搬改改名字LOGO成本做低放到国内市场,已经是个成熟模式了,显然减少试错成本是这一模式的最大吸引力所在。

在产品概念这个层面有借鉴,我个人觉得算不上抄袭,因为概念本身不值钱,一个拍脑袋能想到的想法因为先想到就要说其他人抄袭,本身就存在不公平。比如”通过互联网把文字信息实时发送给另一个人”这样的OICQ原始概念两个人都想到并不奇怪,反而把它专利化进而勒索倒颇有点专利流氓的感觉。再这个层面,说腾讯qq和微信是抄袭的观点是很片面的。相似的概念有无数个,而真正把它实现,运作成功的又有几个?我们尊重价值创造过程,而不是尊重灵光一现。

另一方面, 如果无视一个产品的价值创造过程, 直接将经过长时间探索,尝试,投入重金和人力的成果照搬和盗窃过来,无疑是抄袭。我们看到有人买到misfit这样的产品,拆了逆向工程,照搬所有设计标价199再中国各个正规电商上销售。这时大家说他抄袭,一点都不为过。所以总得来说,我们可以借鉴概念,但鄙视彻头彻尾毫无原则的模仿。

所以,我支持”克制的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