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设计思考:强场景下的弱逻辑

前几年,大约是iPhone4发售不久我刚刚拿到手的时候,总是留意到一些特别的细节,不光是好的细节还有一些当时认为不合常理的“逻辑错误”,当时入行不久,我始终觉得交互设计师一直以“严谨的逻辑思维”来标榜自己的的专业性,但一些看着邪门的交互让你不得不思考了,为什么不按常理出牌?

比如,我从App store(iOS4)上下载程序,大体我先去搜索到想要的应用,点击下载,输密码,自动跳转到桌面开始下载。通常的逻辑且合理。那问题来了,如果密码输错了呢?按“正常逻辑”,情况如同我们登陆到网站或客户端一致,密码错就提示出错,重输。但实际上你会看到,iOS直接跳转到了桌面开始下载,过了一会,弹出提示框,不出意外,是那个本来该早点调出来的错误提示。有点烦,因为你还要重新打开app store再来一遍。即使是错显然这是故意的。

前几天看到一位百度同学转发的<一次产品设计案例的反思>, 写的是微信中一个返回逻辑问题,在微信联系人中选个人聊天,聊来聊去没得聊了,按了返回,那返回到哪呢?从哪来回哪去是特别符合经典逻辑,讲理也是比较通的,说出去也很难反驳,但你一点,返回到聊天Tab了,一时想不通。文章解释的很好,场景重于逻辑,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返回通讯录找一个相对陌生的人再聊天的可能性远远小于找个熟人聊/看新消息/看公众号。相对破坏一点点可能感知不到的逻辑,返回聊天列表能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更好符合用户预期。从结果看,体验也不错,因为大家用了这么多年,没有太多的普通用户发现问题。

“场景重于逻辑”说得挺到位,但为了避免矫枉过正,还可以在求疵一下。微信在部分其他的功能上也有类似的做法,比如个人-设置-通用-字体大小,修改之后直接返回一级页面,继续保持不严谨(不机械)的逻辑。但对于绝大多数情况,设置中涉及到4级甚至5级页面时,还是保持了严格的从哪来回哪去的规则。所以这种对严格逻辑的挑战是克制的有挑选的。想必是讲过辩论及测试过的平衡解。

回到iOS的例子,密码输完了先按对的处理,我想也是烤炉到实际场景中输正确的可能性远远大于错的,如果为了5%错误的可能性让那些95%正确输入的用户等是得不偿失的,所以先下载再说,即使给输错的人后边造成麻烦,这个体验依然值得做。最近使用新的iOS系统(8.4.1),逻辑变成了不再跳转桌面了,但是如果你试着输错一次密码,迅速按home键,你会发现桌面上的图标已经生成切开始下载,这说明后台逻辑一如之前iOS4,打破了一些纯粹的逻辑。

严谨一点我叫它“强场景下的弱逻辑”, 实际设计中场景和逻辑交锋不可避免,逻辑可以讲的很理性,很难反驳。场景可以说得很感性,让人感同身受。我们需要做的是不要机械执行其中一个,够深入的了解产品,找到其中的强场景,才能更好在这个交锋中做出平衡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