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Back

后知后觉之设计理念

untitled4

记得刚工作的前几年,作为一个初出茅庐,蔑视权威的设计师,特别看不惯手头功夫不行但理论功底厚实的所谓设计大师,对于“设计理念”也是敬而远之,打心眼里看不上。背后的原因很多人也能感受到,中国设计行业在一个快速发展时代,客观造就了浮躁的环境,这个环境充斥了刻意的、过度包装的设计理论,听多了便形成了一些负面的条件反射,以至很长一段时间我对设计师水平的理解是,不要说理念,直接看作品,“需要解释的设计都不是好设计”。虽说这个评价方法过于绝对,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抛开设计理念,做一些精彩的设计是完全可行,值得赞赏的实干派做法。

顶个大帽子的设计

与此同时,看到学到的越多,对设计理念的偏见也不像之前那么尖锐了,尤其看到雷军在联想的演讲很有感触。他所讲述的是一个企业发展问题,其中很多是关于“理念“的重要性。演讲中提到世界上那么多优秀企业,有多少可以延续100年?不多。那么有没有延续千年的企业?有可能也只有一个——宗教。宗教就是一种信仰。一个人有了信仰就可以持之以恒做好一件事,一群人有了信仰就可以推动成一个事业。创造信仰,先要有一个打动自己的理念,自己首先是这个理念的信奉者。之后去感染其他人,成为根植于其他人的信仰,一件事就有了持续成功的基础。同样的道理,设计也可以成为信仰,造就追随者,进而实现一系列长久的目标。那问题来了,什么样的设计理念能深入人心,让人们为自己的信仰买单?

Muji无印良品

muji

据说在日本,每十个人当中就有一个人死忠无印良品。他们的眼里,一个城市里是否有无印良品,可以成为是否愿意生活在这个城市的理由。将这样的号召力视为一种信仰不足为过。无印良品以自己独特的设计理念著称,你也许说不出这个理念的具体名称,但是在每件产品之上都能感受得到:素与简,无浪费。产品大多使用纯色,最复杂的装饰无外乎条纹和方格,衣物没有吊牌,需要加标签的也使用未漂白过的本色纸片。省略一切装饰。这个理念能打动人心一方面有自己的时代基础,无印良品创立初期恰逢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后的安定期,物质需求已趋于饱和,透过繁复的装饰体现身份地位的时代已经过去,人们开始追求理性的消费和社会责任感,无印良品正式顺应了这些趋势,用自己的理念及品质抓住了意识转变的人群,造就了一批追随者。创始人田中一光说到:“饱食铁板烧和鹅肝后,忽然觉得,茶泡饭真好吃。这就是无印良品的感觉”。恰如其分的形容了这个顺应时代潮流的设计理念。打动人的另一方面,这个素与简,无浪费的理念与日本传统日常的精神内核相呼应:谦恭,不醒目,不打搅别人。同时具备时代基础和地域基础,便成就了一个成功的理念。

Apple苹果

apple design philosophy

你家里有多少件苹果产品?“我觉得我应该有20件吧,和果粉相比,这真的不算多。”一件事成为信仰,你一定愿意付出很多,钱,时间,爱。就这一点来说,苹果一定超出了不少传统意义上的信仰。 在我有限的对设计理念的认知中,苹果是极简主义的代表,是经典的设计理念“少即是多”在现实中的写照。但透过乔纳森的专访视频,我觉得极简只是苹果设计理念的表象,或者说是表现层给人的感知,这很重要但更重要的,乔纳森把苹果的设计理念归结为“不偷懒,不束缚于价格和时间”。我认为这可能是苹果设计理念的真正核心。尤其是看过那篇“了解一下Apple的那些所谓的“黑(zhuan)科(ye)技(du)”之后有了更深的感触。这也让我想到了rigo design的理念“不走捷径”,这些执行角度,指引价值观的理念能执行到位,深入人心,在设计,产品上打上烙印,造就成功是顺理成章的逻辑。

我们为什么需要设计理念?我的反思便是,如果设计师找到了自己的设计理念,并成为这个理念的信奉者,那么至少,作为个人,他可以更好的沿着一个方向,更持久的把自己的设计做好。抛开更大的理想,抛开更广的责任,做出优秀的设计,已然很好。再者,作为影响者,用设计理念和紧贴理念的产品去感染周围的人,使这个理念成就产品,甚至企业的成功,则是更大的成就。用理念造就信仰,用信仰成就事业,这可能是设计理论的最高境界了。

more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