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服务于企业研究院的设计组织,这么多年我们一直有意识的寻找一些创新型的人才,只是有点让人头疼的是,即使一些公司的招聘岗位对创新并无特殊要求,职位描述中也往往打上“创新”两个字。以至于我们有点不知道怎样描述选择人才的特征了。这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那些创造力突出甚至过头的人,来我们这里很适合,却去了运营型产品的部门。惋惜之余,我也在思考:我们需要的创新人才到底是什么样的?或说他们具体有什么特征?
我想到创新型人才的第一个特征,是具有深入思考的能力。这个能力可以来自先天的兴趣也可能是后天思考方式的培养。无论哪种,他们一个共同特点是比身边大多数人分析问题更加深入,看到的现象背后的道理更本质。正如苹果从树上掉落,大多数人是不会想为什么的。 而另一些人会把这些司空见惯的事当成问题并解决它。只有这些喜欢思考并能深入思考的人,才能在既有规则上发现问题,提出突破性的创新。
怎样算作深入思考,这里有个我很喜欢的例子。来自知乎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北方人普遍比南方人体形大些?其实大多数人完全没把它当作问题。但实际上产生这个差异是有深层次原因的——北方比南方冷。我们作为恒温动物在散热和保暖上是有要求的, 同样形状的物体,随高度增加,体积以3次方的比例增长,表面积以2次方的比例增长。体积与存储的热量程正比。所以体型越大,存储的热量相对散失的热量会更多,越耐冷。相反,越耐热。 北方的严寒中体型大的有更多的进化优势,而在南方体型小才不容易因为炎热而被淘汰,人进化了很多代,就成了今天这样。
如果你思考的再深入一些,这个2次方3次方的道理会帮你揭示很多现象后的本质,为什么北方的植物往往比南方大?同理。为什么北方一份菜往往比南方的一份菜量要大?原因是大份菜凉得更慢些。道理是相同的。这些都和温度相关。再拓展一下,高空坠物是很危险,但为什么水滴从几百米甚至上千米的高空掉下来砸到人的身上并不会痛?原因并非它很轻,而是它的速度不快。随着水滴直径减小,重量3次方的速度下降,而表面积2次方下降,空气阻力和表面积成正比。所以水滴越小,相对空气阻力越大,速度也就快不起来了。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雾(更小的水滴)受到空气的影响相对更大以至于会浮在空中落不下来。顺便的一个推论便是,如果水滴很大(假设把水放到气球中)从高空坠落,也是相当危险的。说到高空,另一个相关的例子就是小昆虫从高楼上坠落可以毫发无损,而人却可以用这个方式自杀。按照刚才的说法,只能怪人长得太大了,如果我们按比例缩小,可能我们就不需要坐电梯下楼了。
在进一步,把这些思考用在工作上,创新可能就出来了。 比如我们做智能手表, 按照典型场景,屏幕往往是耗电的大户,屏幕耗电大体和尺寸成正比,但是电池容量和尺寸的三次方成正比,这也就是说,如果保持同样形状,做手表,电池会更挑战,但反过来,如果我按比例放大手机做成一个移动电视,它可能待机时间会比手机高一个量级。也就说如果真有个场景是我们需要一个带电池的电视,那么这个电视播24个小时视频是有可能的,这就给创新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维度;在比如我们做无人机,无人机的升力和螺旋桨面积成正比,当无人机变小时, 重量三次方下降,升力两次方下降,这会不会导致越小的无人机越容易飞起来?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深入思考不光能引导创新,也很有乐趣。
我想到创新型人才的第二个特征,是背景交叉。创新就是创造有价值的差异化。交叉无疑在创新过程中提供了差异化解决问题的线索。比如乔布斯在回忆自己在设计apple计算机时,虽然编程无疑是最重要的知识基础,但他早年在学校学到的字体和排版课程对于最终创造完美产品提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对Apple软件创新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想到的例子,是关于自己的理性思维对设计创新的助益。大部分设计师做设计凭借专业的审美能力,大多是感性的。而我因为理科出身,经常想的都是理性化的技术解决方案。这样带来的结果便是差异化带来新的设计方案。比如07年的一个设计竞赛。大家对淋浴的设计大体都是一个漂亮的造型,加入音乐,香薰等等的一些生活化设计创意。我的思路不同,我在想人们需要热水,但在淋浴的过程中这些热量去了哪里呢?显然人没有吸收这个热量。所以它一定造成了不少的热量损失和浪费,那么是否该把这部分浪费解决提供一个更节能的方案呢,这个思路导致了后来一个热量交换的设计概念。交叉的背景知识为解决方案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是创新的重要驱动力。
你是否也喜欢深入思考及有着交叉的学科背景,那你一定是高潜力的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