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AI Coding的热度让身边很多人成了新技术浪潮的“尝鲜者”。用AI画一个页面、做一个酷炫的Demo,很多人都能上手一试,但这些实验项目外一个更本质的问题是:如何让这些由AI生成的“代码片段”,真正穿越复杂的业务系统,最终成为一个能为业务带来增长的“线上产品”?——空谈无益,唯有实践,这篇文章,便是我对这个命题的一次亲身作答。
一个闪过头脑的机会点
我们在过往的业务打造过许多成功的互动策划,腾讯新闻节日策划“太空过大年”和“中秋奇妙夜” 一系列项目都取得了百万级PV和数十万拉活的成果 。但光鲜数据背后,是整个团队数月的高昂时间成本和巨大的不确定性——我们内部常说,爆款可能只有1/10 或是更低。这个成本包袱,让高品质互动难以规模化,大家不太敢投。
另一方面,我前篇文章《用85句提示词做个3D游戏: 我对AI协作的实践和思考》提到了AI带来的互动游戏变革。那么这里会出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交集:当下AI当前能力下(尤其是上下文限制),5000行是舒适区——这个代码量,不多不少,正好能撑起业务上平时做的那种H5互动项目!这很让人兴奋。这不只是快了点,而是可能带来H5玩法的变化!我就想,这能不能破掉那个“成本诅咒”?
破局:抓住“世乒赛”热点
恰逢5月中下旬有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热点 ,和运营同学简单讨论后,一拍即合说干就干——做一个“乒了个乓”的3D趣味乒乓球游戏,项目目标简单明确 :
业务目标:做一款高品质的敏捷互动游戏,在热点事件中为腾讯新闻APP拉新引流。
品牌目标:用创新的内容范式,打破用户对新闻产品的刻板印象。
个人目标:验证“AI辅助下敏捷开发”模式的可行性,并为团队沉淀可复用的H5开发脚手架。
实战:不止敏捷,更是决策范式创新
这是整个项目的时间线 :从4月28日一个想法的诞生;经过一个五一假期,5月20提测当周产品成功上线 。创造了一个空前的H5敏捷发布速度
“快”是一个优势项,但说起这个项目做起来的兴奋点,那应该是传统范式的改变:在产生“做个乒乓游戏”想法的头两三天里,借助AI的超高效率,我直接搭建了一个可以实际操作的核心互动Demo。它很粗糙,没有漂亮的UI,甚至有些简陋,但最关键的是——它是一个“活物”。
这个“活”的Demo,催生了一种全新的决策机制。我们不再是围着文档开会,而是所有人——产品、运营、设计——直接上手玩。讨论的基础,也从“我设想这个功能应该怎样”,变成了“我玩起来感觉这里可以怎样”。这是一种从抽象思辨到具身体验的转变,它带来的反馈质量是天壤之别的。
比如,团队同学玩过Demo后说:“要是球能变大变猛就好了!”。在过去,这可能需要一个新的需求、排期和评审。但现在,一天之后,一个能让球变大、质量增加的“大球”道具就出现在了Demo里。大家立刻就能感受到这个改动是好是坏,决策变得极其直观和高效。
于是,整个产品不再是被预先“设计”出来的,而是围绕着这个核心玩法,一层层“生长”出来的。后来的道具系统、奖杯系统,甚至包括复杂的分享拉新策略,都不是蓝图里的既定项,而是在这个不断演化的Demo上,被大家共同“催生”叠加出来的。
这才是AI辅助开发带来的最深刻的范式革命:它让“原型验证”的成本无限趋近于零,使得产品开发从“瀑布”,变成了一个不断迭代、自我演化的“生命体”。 这个过程,紧密、高效,充满了即时反馈的乐趣,也最终保证了我们能在3周内,交付出一个远比最初构想更丰富的作品。
挑战:攻坚产品化
如果你看过我git上的readme文档,你会发现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的,最多的部分不是WebGL与物理引擎的使用技巧,而是另一些更琐碎,也更关键的东西。这正是我这次实践中最艰难也最有价值的部分——产品化。这很自己信心满满创作了一件先锋的雕塑作品。作品本身充满了美感和想象力。但现在,要把它放进博物馆展出。挑战是如何对接,如何不破坏自身又满足场馆要求,你不能随便找个角落一放。它的灯光照明、恒温恒湿环境、乃至它在整个展区叙事中的位置,都必须严丝合缝地融入当前大厂的顶级标准(对接后台、适配JSAPI、部署到CDN)。作品的价值,只有在与整个“场馆”完美融合时,才能被最大化地呈现。
“乒了个乓”,就是那件“艺术品”。为了让它能被端上腾讯新闻这张“餐桌”,我必须解决一系列棘手的“接口”问题。比如,为了让游戏能响应App的指令,实现分享、拉起等功能,我必须去学习并调用一套官方的“内部语言”(JSAPI
)。再比如,为了让游戏能分清自己是在App里还是在浏览器里,从而给用户不同的体验,背后也需要做一套精细的环境判断和适配。
一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可能令人抓狂,一个在我电脑上跑得好好的程序,因为CDN系统的各种命名要求和限制,可以导致我直接修改了WebGL的一些基础架构,弃用了一些压缩算法(比如Darco)才能真的上线。行百里者半九十在这里是真真正正体会到了。类似这些工作,远没有写3D代码来得有趣,但它的价值也正在于此——这些坑踩过一遍,就不需要其他人再踩一遍。
沉淀下的一套标准经验,像一份详细的“集成指南”,能让后续的敏捷创新项目,更快速、更安全地融入公司的庞大体系,这或许才是这次“攻坚克难”最大的价值所在。
成果:数据与反思
5月25日,“乒了个乓”正式上线。上线首日,我们看到了意料之中的流量峰值,更在后续收获了意料之外的、日均近千人参与的长尾效应。从GM到小伙伴的转发认可,到业务线对下一项互动的定位及开展,都证明了在热点事件下,高品质敏捷互动这条路的可行性。
但对我而言,比这些“看得见的价值”更宝贵的,是在这次实践中,推动并验证了那个最初的AI驱动敏捷H5 的最初构想。 我们证明了,AI辅助下确实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低成本地搭建起一个数据、玩法、系统都相对完整的“产品级”互动。同时,项目沉淀下的一整套可复用的开发脚手架,能让未来的同类项目建造得更快,更快的节奏也意味着更高的爆款命中率。
这次实验,让我对“技术+设计”的理解更进了一步。它不再是两个独立领域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全新的、融合的创造模式。未来的产品创造者,或许不再需要被“设计师”或“工程师”的标签所定义。因为我们都可以用逻辑和代码,去构建用户可感知、可交互的体验空间。
“乒了个乓”只是我用这套新范式搭建的第一个作品。它不完美,但它打开了一扇门。门后,是AI赋能下创新的无限可能。
欢迎加入“乒了个乓”全网挑战:
当然最重要的是,欢迎参与到AI coding含量 99%的 3D游戏互动策划“乒了个乓“之中,一起与全网用户挑战指尖乒乓 点击进入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