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感受是如何形成的?

为什么一些设计看上去赏心悦目,而另一些则怵目惊心?不同的设计形成不同视觉感受的背后道理是什么?这是最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问及一个设计为什么看上去更美,有人回答:你看,这个颜色搭配合理,布局平衡,形式符合潮流…嗯,听起来有点道理,但为什么合理,为什么平衡,为什么时髦呢?我不喜欢这种未究其本质的解释,而希望用理性的方式分析视觉感受形成的原因,相信它的背后一定有道理存在,因为“以理性打量设计,做背后有理的设计师”一直是我推崇的设计理念。

首先“感受”的形成有先天的成分,也有后天的影响。比如我们对刚出生的人或动物的感受是“可爱”,这样的感受是与生俱来的,而一个孩子或小动物毛发是黑色好看还是白色更好看,就没有那么那么统一的感受了,这些会更多受到后天的影响。同样道理,对于任何一个出现在眼前的画面,我们都存在先天(nature/instinct)和后天(nurture/acquired)两种感受,而最终我们决定说“好看”、“不好看”的评价便来自这两部分的加权。 考虑到视觉设计有7大要素-形状,颜色,排布,质感,纹理,字体,动态,所以可以假设每一个要素都存在先天和后天两种感受,而最终对画面的感受变来自这14个感受的叠加。为了证实这一猜测,我结合了一些经历来一一描述。

1. 人们对“形状”的先天感受

1

在研究生阶段,我一直身处在一个车身设计实验室当中,实验室大体是研究汽车造型的。因此时常接触到到一些理论讨论车身造型的优劣。我当时的一个思考是,前车灯造型可以和面孔对应起来(毕竟他们之间太容易形成关联了)由此一个车身形态变可以通过对表情的映射创造设计感受。比如上图中左上角。我们做一个方形的的车灯外框,把圆形灯放在中间,它会形成什么样的感受呢?我认为是中性的,就像一个人平静状态下的表情。而你想创造一个进攻性的感受,便可以模拟人/动物进攻时的表情—低头,眼向上看,眼上部变平。如果我想创造一个年轻的视觉感受,道理是相同的,年轻时眼角相对高,而随着年纪增加,眼角会下降。正如左下图,奥迪A3以及奥迪A8系列的车灯,一个更年轻,一个更成熟,而他们对应的消费群是和这个造型高度相关的群体。

这些关于形状的视觉感受便是先天的,因为人们一出生就能读懂周围人的表情,亦是高兴或悲伤。这个机制这对于设计师的意义就在于,你想要创造一种形状,表达特定的视觉感受,便可以研究人先天这种视觉感受可以在哪里形成,模仿那个形态就可以了。比如你要做一个极具进攻性的汽车造型,提取人进攻的表情,映射到车灯中(见右下角上图)为了更突出,进气格栅还模拟了发怒是牙齿露出的形态,也是同样的映射的道理。

2. 人们对“形状”的后天感受

2

 

有些关于形状的感受是基于后天经验的,比如左图,想象它们是多个冰箱的造型,从上向下看来,第一个只是方方正正的冰箱,我的感受是…没什么感受,“没错” “中性”。向下看,我们把四角磨圆,这次感受变了,但依然很模糊,我脑中出现了几种风格:可能是日本的小家电,也可能是复古的mini cooper风格,俄罗斯重工业感觉下的冰箱也有可能,总之不能确定。继续下一张,我们在冰箱门上加了个镀铬的把手,这下日本小家电的感觉没了,因为日本主流风格(如muji)很少这么做。继续下去,冰箱门加上细线字体,这时粗重的感觉也消失了,好像可以确定它更偏向复古风格。最后加上个英国国旗涂装,视觉感受,或者说风格便非常确定了。这个感受在细节中一步步形成,而这些感受都是后天的。

说到这个形态视觉感受的好坏,非常取决与你对英伦+复古的后天经验,比如:你以前使用类似产品的感受,你喜欢的人是否喜欢这个风格,你周边的人评价如何等等,这些后天因素形成了对形式的感受。

3. 人们对颜色的先天感受

3

 

我的颜色感觉向来不是很好,刚毕业的时候我找到一种配色方法:机械的记下几种颜色组合,比如墨绿和深棕,橘红和深蓝,这样在找不到好的颜色搭配时能解燃眉之急。但后来我一直思考,这个颜色搭配的道理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的颜色感受会好? 现在想明白了,这是写在基因中的——假设我们的祖先有两类人,一种偏好墨绿和深棕的颜色,一种喜欢另一个颜色搭配。那么第一类人更倾向在肥沃的土地附近生存,那么他们的后代就能更好的繁衍,而另一个种人生存的状况就差一些,基因没能留存下来。我们今天能在这里,一定是生存得更好的人的后代,便也遗传了这种视觉感受的偏好。之下的几个颜色搭配相信有着同样的道理。

现在有很多色彩理论帮助我们寻找好的颜色搭配,比如在色轮中寻找相邻色,补色,相隔120度的三个颜色,等等。我相信背后有一定的道理,但拿绿色和棕色的搭配来说就很难套用到色轮的体系上,所以最好的解释便是:这种颜色感受的偏好是先天形成的。

4. 人们对颜色的后天感受

4

看到红白相间的条纹,我们会联想到什么?麦当劳?袜子?小丑,这些都是后天经历的一些映射。再加入蓝色,我想到了美国国旗,以及图上的美国队长,他正是用上了美国国旗的三个颜色做主色,以便传达一些美式的视觉感受。总的来说,感觉到很上档次。我觉得这和美国本身强大及美国电影确实精彩有关系,这些后天的认知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这个配色——视觉感受不错。为了对比,我们用黄绿来替代红蓝,什么都没变,只是颜色变了,感受如何? 美国队长变成了巴西队长,重点是感觉一下没那么高端了,甚至都不像一个正面人物了。

后天的经验影响了我们对颜色搭配美丑的判断。有意思的是,我认为如果美国国旗是黄绿色,而巴西是红蓝,那么我们的视觉感受很可能会发生变化,黄绿变得高端了,而红蓝也许没有现在这么和谐。当然这在当今不好验证,很想找个巴西人问下两个配色他更喜欢哪个? …当然我们需要一个爱国的巴西人。

 

5. 关于排列的先天感受

5

 

上图是公司北门车库前的标识,在我每天上班必经的路线之上。这个标识盘读起来稍有难度,实际上我因为看过太多次,脑中早就了解它该怎么读,也深深知道这是个设计失误。但有意思的是,我无法自拔的,潜意识地,不自觉的还想竖着读。解释只有一种,人先天会聚类地看信息,严谨的说这是格式塔心理学的一部分。如果你有机会来到上地西路6号,便能深切的感受一下你先天对视觉排列的倾向是多么强烈地影响你的感受。

同样对于视觉动线,黄金分割也是一些先天的关于排列的感受,符合规律的感受好些,不符合则差些。黄金分割能创造好的视觉感受可以参见我前面的文章《被玩坏的黄金分割》

 

6. 关于排列的后天感受

6

 

对于布局和排列,我没有找到特别多能够形成后天感受的例子,因为纵观现在的各种布局,大体都能找到自然界中对应的映射。平行细线的布局形式是我看到的为数不多的例子之一,如上图高压塔是我工位向外拍摄的一张照片。同样类似的形式还有集成电路。这些都是自然界中见不到的,姑且称作“平行细线”的一种布局。这种布局因为不在我们祖先的视野中出现过,所以它在后天给我们造就了一种脱离自然的感觉,新时代的感受。也因此当我们看到类似的设计时,我们便感受到了一种新的视觉感受。并将他联系到新的,现代的,科技感的事物之上。比如右下图中望京soho的图片,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它很现代,很科技感,便是源于我们后天对科技感布局的映射。

总结

7

视觉感受的形成源于图形各要素感受的加权,而每一种图形要素(形状,颜色,排布,质感,字体,动态)又存在先天和后天两种视觉感受,将它们融合交织在一起,便是视觉感受的最终结果。受限篇幅,文章中只列举了形状,颜色,布局的例证,其他元素的视觉感受形成机制相信是非常类似的。发现本质更利于我们深刻理解,创造设计新的机会,实现变革创新。总之希望有所启发,欢迎讨论。